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文章正文
田一可的体认之学 ——听田一可先生《困局突围》讲座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0-08-29 17:07:49    文字:【】【】【

相比于社会中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培训、讲座而言,高校里面专业的讲授者们,恐怕大都或多或少具有一种带着学院特色的正规军式的“专业傲慢”,必须承认,一度我也具有类似的傲慢,这往往使我和我们不屑于关注社会上的培训或讲座。殊不知,这种隔膜也会使相当一批学院讲授者们的讲座,沦为高头讲章式的小众自我娱乐,不接地气,反使大众深不以为然了。对此,我始终持一种警惕和反思态度,由是便因听田一可先生的讲座而一并剖析了自己浅薄的傲慢。

我与一可先生是乡党,又是书法圈子里的老朋友了。之前看到他的微信圈,一年当中总是飞来飞去全国到处讲座,除钦佩其聪颖勤勉之外,并不甚以为然。对于一可讲座认识的改变来自新冠疫情对我们每个人和家庭的深刻影响。一可将《困局突围》课程推给我之后,便于一个午后,泡杯香茶,凝神静听。数小时不为它事所扰,听罢竟是大有感触。这里,我忍不住基于我自己的背景与感触谈几个突出的认识。

首先,一可所讲,是“体认之学”。他不是一般地讲人生的道理、家庭的道理,他是从自身的生命和生活体认中,来讲这些道理的。情至深处,潸然泪下。天理人情,熙熙皓皓,那种穿透力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实践印证的。之前,还断断续续地听过一可还讲的传统文化课程如《论语》等,这些综合起来,我认为,他是真正能够领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髓的。这表现在,他不是把道理只当作一场话说,而是真正能够切己体认,反躬自省,正所谓“道重践履”。换言之,中华旧学(我不太想用“国学”这个被用滥的词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体认之学。这也是他的讲座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所在。他的讲座细节或可商榷,大体却是诚属不谬。

其次,一可所讲,是“通化”之学。学界前辈讲,大抵学贵探索,术重实用。一可的讲座无疑偏于“术”的方面更多一些,然而“实用”二字,又谈何容易!能够将“术”真正落实为用,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讲授者首先能够将学术做到“通”和“化”,先通后化,真正贯通于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之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言谈与行止,从而如圣人所说,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方面,一可做得委实不错。他在一个一个曾经的例证当中,将深刻的道理,浅白地析出,让听众都可以落实为用,“不费些子力气,有无边之快乐”(王心斋语)。——这是他讲座的重要魅力所在。

复次,一可所讲,是“鲜活”之学。近年社会上所谓“国学”相关讲座或培训,简直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荒唐之处,令人无语。我曾以市场化、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四词来概括之。一可所讲,诚可谓是这种情形下的一缕清风。他把圣贤的道理,讲得无比鲜活。但他又是真正贯彻了圣贤从人伦日用处着手的思路,所谈所讲,所批所刺,无一不是当下生活,不离我们当下的人伦日用。他不再局限于小农时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是将新世纪以来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背景,牢牢把握住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以事证理,以理论事,从而使鲜活之气,弥漫在他的讲座中。因此,人们在听他的讲座时,往往生出不忍半途而废之感。

一可才大,书法、京剧都是师出名门,造诣甚深。吐字行腔,身材举止,均有可观,这使其讲座又别有一种气象。但这却是我讲不清楚的,相信每位听众都会自有体认的。本想写一篇轻松的听后感,殊料又写成了不伦不类的文字。所幸前文特别强调了此文所谈观点的“自我性”,或可作为我文字拙陋的托辞,谨呈一可先生并各位朋友一笑罢。

【作者简介:贾乾初,河北沧州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脚注信息

专职助理:邓记坪        电话:1381105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