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文章正文
燕赵文化名人 系列之 田一可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11-12 17:29:30    文字:【】【】【
墨海无涯勤耕耘——记青年书法家田一可
2006年01月06日 09:33:47

来源:石家庄日报记者马树华

 

(田一可,原名田辉,沧州南皮人。曾得黄绮先生亲炙,17岁书作入选翰园碑林、黄河碑林。作品被小平故居及人民大会堂收藏,1992年高中毕业,执教书法于泊头师范学校,2000年下海经商,虽鏖战商海,犹钟情翰墨。2001年书作先后被日本文化界、政界名流松本康子、小口芳久、穗刈甲子男及日本德运寺收藏。2003年为五台山黛螺顶书写26米隶书长卷《地藏菩萨本愿经》。2005年5月为五台山黛螺顶、五爷庙、石家庄蟠龙寺等多处寺庙题写匾额。2005年6月13日应邀在人民大会堂澳门厅参加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笔会。 )

雪后的省城,气温骤寒。走进田一可办公室兼书房,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墨宝、名画,古玩、陶器,奇石、碑拓,书籍、册页,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田一可练书法,可谓墨海勤奋耕耘,二十余载临碑摹帖不辍。田一可自幼酷爱练字,小学开始,田一可便对书法情有独钟。最初父母担心影响学业,不支持学书法,没有毛笔,田一可便用草棍在地上画;没有墨汁,他就蘸着水在桌上写;没有纸,他就用手指在手掌上练。直到初中,田一可对书法练习几近痴迷,还是在爷爷的主持下,召开家庭会议,专门研究他的书法学习问题,在爷爷的说服下,父母勉强同意其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学习书法。尽管如此,书法练习还是成为了他的主业。从而,书法练习有了很大的进步,1990年春就读于高中一年级的田一可,一副“龙门对”书法入选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办碑林——开封翰园碑林。联语为胡家琳先生所撰,联为:“滚滚波涛历尽人间沧桑永葆雄浑本色,源源人流阅遍世道沉浮更显豪迈真情”。由此,田一可的书法开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中学毕业,田一可被聘为泊头师范书法教师,从事书法教学6年,所教学生年年都有书法作品获得大奖。田一可书法擅碑体、隶书,曾得到中国一代书法大家黄绮先生指点,数年与黄老先生交好,自称“黄绮先生门下行走多年,赢得黄老青眼”,并得其真传。直到今天,田一可仍勤耕于砚田,仅《封龙山碑》、《石门颂》临摹均在百遍以上。田一可墨酣笔浓,其书法作品意态高古中见典雅,笔墨质朴中透露出气韵生动,深得人们喜爱,被海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收藏。

谈及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田一可说:我向来不迷信所谓的牡丹王、荷花王、蝈蝈王、毛驴王、大字王。一旦成了王,他们的牡丹、荷花、蝈蝈、毛驴、大字也就快接近不能要了。俗人给你定了个格,为了生计在这个格子里一直走下去,很保险,但是也很可卑。田一可与著名作家徐光耀是要好的朋友,可谓莫逆之交,他崇尚徐光耀先生的“精神自由论”。田一可认为,艺术贵在精神自由,徐光耀先生的“精神自由论”,其实也就是不为“物累”。他说:“这一点以《三个和尚》名世的韩羽先生未能免俗,你看看市面上的《和尚》有多少你就明白了。”田一可解释说,不为“物累”,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画家或书法家在金钱和物质的驱使下,违背自己的创作原则,一味向世俗弯腰,“多买胭脂画牡丹”或者把一朝成名之作无休止地翻版,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都应该是“为物所累”。特别是那些卖得很火的大家们,几乎都逃不出“物累”这一世俗的束缚。他们只能是“痛并快乐着”了,留下许多缺憾,最终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

田一可是青年书法家。田一可也是一位青年学者,他博览群书,知识宽泛。田一可还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实证研究》课题主研人之一。曾先后在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举办大学生就业问题讲座和座谈,收到良好效果,省内多家媒体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提出的“积极人生、良好心态、快乐工作、工作快乐”理念得到企业、学校、机关、部队等各界人士认同。田一可主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愿以诚信为本,以翰墨结缘,广交天下朋友。

 
 
脚注信息

专职助理:邓记坪        电话:1381105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