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文章正文
刘荣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4-08-04 18:52:09    文字:【】【】【

刘荣升,原《探索与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著名杂文家、书法家。刘兄擅榜书,曾折全国大字展桂冠,一时名声鹊起。
2004年11月18日《燕赵都市报》刊登了题为《大笔如椽 气夺雄关》记书法家刘荣升的文章。读罢颇有感慨致信刘兄,今录于此请诸君指正。
荣升兄:
近好,读了报上文章,为兄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高兴之余有两点感受,写出来与兄聊聊。
          其一
文章里有打油诗一首,诗曰:      
不仙不佛不圣贤,
无宗无派无师传。
临帖千通康公意,
百炼工纯始天然。
我以为此诗用意恰恰与诗的表面意义相反,正是:
             亦仙亦佛亦圣贤,
             有宗有派有师传。
黄宾虹论画:“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宗、派、师传者何?传统也。造化也。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那位一直“标榜”自己从不临帖的韩羽先生,他一直追求的应该是造化吧?不知刘兄以为然否?
                 其二
老兄以及媒体一直以榜书为最大卖点,我不以为然。我认为老兄书稿的小楷,疏疏朗朗,自自然然,一派盎然的书卷气甚为了得。苏东坡说:“书无意于佳乃佳。”我更推崇先生未计工拙的小楷。
我向来不迷信市面上的所谓:牡丹王、荷花王、蝈蝈王、毛驴王、大字王。我看一旦成了王,那么他们的牡丹、荷花、蝈蝈、毛驴、大字也就快接近不能要了。俗人给你订了个格,为了生计在这个格子里一直走下去,很保险,但是也很可卑。艺术贵在精神自由,我逐渐理解了徐光耀先生的“精神自由论”,也就是不为“物累”吧。(参见下文《关于“精神自由”的来历》)这一点以《三个和尚》名世的韩羽先生未能免俗,你看看市面上的《和尚》有多少你就明白了。
荣升兄是个善于思辩的人,会不会明明白白地堕入世俗的圈套我不敢说,不过我的醒是已经提了,弟弟也算够哥们了吧!
哈哈哈。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愚弟 田一可顿首
                                                                                                                                              2004-11-18午夜

小田同志: 你好,上次的信写好了,未来得及发就弄丢了,只好重写。 看了你的〈〈一园闲墨〉〉书稿,觉得很好。首先是形式灵活,不拘一格,走到哪里,记到哪里,思考到哪里,并且善于动笔墨,在记中有议,议中见工夫,见学养。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正事之余,多有笔记类的书籍流传,有的记史,有的记事,古人的许多轶闻逸事就是通过这样传下来的,和正事(因为许多人都做官,有正当的职业)有相比,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副产品。然而,就是因为它们大有价值,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副”比“正”还重要。比如宋人苏东坡的〈〈 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都是作者正事之外的副产品,但它们给后人精神滋养,就后人的眼光看,不是超出了的他们正事对历史的贡献吗?其不但可以愉人性情,给人以知识和教益,还可补正史之缺。因为书中所记的内容,早已成了那个时候社会生活的活标本了。正因为作者记得随意,内容活泼,人们才爱看,爱品。第二,书稿中反映出你的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书稿中有许多“得句”,很精彩。善得,就是好学,兴趣在焉;能得,是才思敏捷,学力致焉。而得句的质量,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修养。所谓句的质量,主要有两点,一是句工,即符合联句的对仗和平仄要求,二是意境要高,意是指意味隽永,猛一看,很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很有趣,而不是猛一看平淡无奇,仔细一看还不如猛一看;境是指境界,是“句”给人的那种识见很高的信息感受。你的〈闲墨〉中有不少这样的好句,我很佩服。也希望你以后在当一个企业老板的正事之余,一直坚持这样“闲”下去,这样“墨”下去,时日一久,说不定庄上又出个纪晓岚第二呢。
顺便再说一下你对报上介绍我的那则小文和打油诗的看法。我的诗是这样的:“不仙不佛不圣贤,无宗无派无师传。临帖千通康公意,百炼工纯始天然。”这本是我写书法的言志诗之一,李蔷同志在文中提到了。你说,不同意这种说法,应改为“亦仙亦佛亦圣贤,有宗有派有师传。”我的本意是,我不学仙不学佛,不囿于圣贤之言,而专致力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我学习书法,从来也没有拜过名师,连非名师也没有拜过,所以说无宗无派,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而是以古人和传统为师,以韩愈所说的“圣人无常师”为则,圣人都无常师,我这一介书生平民为何非要有常师呢?无常师并非无师,而是转益多师。在这方面,我特别推崇康有为的说法,他主张,学习书法要临帖过千,以广其识见,练其手感,不能一通碑帖练到老,他还以为,要是嫌练千帖太多的话,那至少也要练一百种以上,然后找适合自己性情的再精练。这样就做到了广博与精妙的结合。按现在的话说,也算是一种杂交优势。书法的天然之境,必须要百炼工纯,如铸铁炼剑一般。书法是这样,其他事情大抵也是这样。而你说的那两句,可能自有你的看法,有你的用意,我生性愚陋,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也就谈不赞成了。 以上说的,未必都对,不妥处,可再摅慧见以示。

 祝 墨祺 刘荣升 于雅馨园贞谅斋

     2004年11月24日16时

 
 
脚注信息

专职助理:邓记坪        电话:13811055110